讓孩子進入好的大學讀書是許多家長的期望。
 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報道,日前發佈的《中國低齡留學生研究報告》顯示,近幾年中國小留學生迅速增長,澳洲成為第二大目的地。
  然而,在悉尼本地教育這些低齡留學生的老師反映,近幾年,來自中國的低齡留學生大幅增長,其中一部分人生活自理能力差、自製能力差,難以適應異域環境。
  這些低齡留學生的父母多在中國國內打拼或者只有母親陪讀,低齡留學生心理出現許多問題。這背離了許多家庭原先設想的搶跑起跑線的初衷。
   澳推新政 促留學低齡化
  有關數據顯示,以往中國的留學生初中畢業後再到澳洲讀10年級,基本不存在低齡化問題;在留學澳洲的中國學生大軍中,18歲至21歲的學生占總人數的四分之一,22歲至28歲的超三分之二,讀研的中國學生仍是絕對主力。
  隨著澳洲向中國學生開放初中留學市場,2014年中國留學生赴澳留學低齡化成為趨勢。中國一家教育集團發佈的報告顯示,不少小學5、6年級的學生已簽署留學意向書,等待赴澳。
  悉尼北區車市活高中外語系主任(Head Teacher, LOTE/ESL, Chatswood High School)呂崇偉向記者介紹道,僅以車市活高中的強化英語中心(Intensive English Centre,簡稱IEC)為例,它是悉尼北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強化英語中心,對海外學子開放,幾年前也就100多名學生,今年已經激增到300多名學生,其中中國留學生比例最高。
  強化英語中心原是針對給移民的孩子提高英語水平,瞭解本地文化,逐步融入本地社區。 但是當時生源不足,原來在悉尼北岸的好幾家高中的強化英語中心因生源不足而關閉,隨後開放給國際學生,生源多了起來。
   小留學生的幸福指數差別大
  中國家長的普遍心理都是“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”、“一切為了孩子”。哪怕孩子還很小,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還是讓其留學。
  有的孩子隻身赴澳,或居住親戚家中、或住在寄宿家庭,有指定的監護人,而父母仍留在國內工作;有的則是家長陪讀,這通常是母親在澳,父親國內打拼的模式。
  一個12、13歲的孩子,人生觀、價值觀、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時獨自到異國他鄉,沒有父母的教導和呵護,語言、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迥異,不可避免的對孩子的心理和成長過程造成巨大衝擊,加之孩子個體對環境變化、思維方式和教學方式的適應能力、自理能力等因素,一些孩子並未達到真正留學的目的。
  記者採訪一位今年剛考上悉尼一家大學的中國留學生,她16歲來澳留學,直言稱出國前全是希望,而到澳洲後最初的一段時間全是殘酷,語言聽不懂,食物吃不慣,朋友交不到,學業跟不上,一切熟悉的人事物都在遠離,一切陌生和未知都在逼近。
  她說,“剛來那段時間我特別恨,恨所有的事情和人。我感覺像生活在玻璃箱里透不過氣,能看到所有的人,但似乎和我沒有任何聯繫,也感覺不到生活的溫度。我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讓我們這麼小就過來讀書,學壞的機會太多了太容易了。有的同學雖然沒有學壞,但就是混日子,又能得到什麼?”
  記者也曾採訪兩位獲得新州年度國際留學生獎的中國留學生,他們均是高中來澳留學,目標明確,積极參与校內外活動,有的還積极參加志願者活動,服務社區,跳出小圈子,投身和融入社區。對於他們來說,留學生涯充實而難忘。1
   低齡留學 悉尼華人彈多於贊
  國內的家長希望殷切,但當地華人對澳洲實施留學新政,小留學生留學升溫的現象,大多表示可以理解,但不贊成。
  華人紛紛指出,低齡留學需要成熟的條件,這條件不僅僅是指家庭經濟寬裕,還包括家長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準確判斷。孩子的心理、性格和能力已經準備好的,支持去闖;但如果孩子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好,父母應該三思而後行。
  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,中國家庭中出國讀高中的學生,近半數由父母做決定,孩子的意願占主導地位的只有32%。在出國讀本科的家庭中,孩子的主導性更強,46%的學生表示留學是他們自己的決定。
   華人家長鮮參與學校事務 弊端多
  呂崇偉呼籲社會各界關註小留學生群體,別讓低齡留學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。他希望社區和華人社團能夠更為關註這一群體。如果有比較大的財團出資,有提供支持的機構,有華語的輔導,相信這會對小留學生們有很大的幫助。
  而家長,如果送孩子來澳留學,同時過來陪讀,也應多參加學校和社區的活動,而不僅僅只是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。一些中國家長因語言不通或認為不重要而不參加這些活動,顯然進入教育的誤區。
  呂崇偉還表示,澳洲的學校文化特點之一便是家長參與學校各類活動,如體育比賽、籌款活動等。華人家長應該與學校和社區密切聯繫,這是支持孩子和參與孩子教育的最好方式。家長對學校事務的親力親為,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。
  新州教育部也十分鼓勵家長以及學生登陸教育部的網站,查看提供的資源。比如新州教育廳推出的網站以及手機應用程序,被稱為“School A to Z”的家長資源。網站為家長提供信息,例如如何幫子女做功課等。
  孤獨+自由 小留學生易迷失
  呂崇偉介紹稱,孩子最初來到澳洲進入公立中學之前必須接受評估,進入公立中學的強化英語中心接受為期大概30周的學習,之後再接受評估進入本地的中學。這最初的三個學期對初次來澳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。
  留學低齡化的背後隱藏著許多憂慮,呂崇偉在教學過程中看到一些留學生,在新環境中由於自律能力差,迷失了自己。對於小學剛畢業的留學生來說,很難要求其在環境的急劇變化中保持清醒的認識,樹立明確目標,擁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。
  他坦言,從學生的角度來看,學校環境不錯,澳洲教育體制下也沒有太多的應試教育。但是學生本身的素質非常重要,老師管得不嚴,功課不多又沒有什麼考試的話,對於孩子來說,沒有自我激勵機制。
  此外,小留學生寂寞而且自由,事實上,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憂。 一個10來歲的孩子,很難要求他有很強的自製力,尤其父母不在身邊,他們很容易迷失。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,需要有一定的監督和管理,需要很多的關註。 一些學生變壞,很難再找到回頭的路。
 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,他們初來乍到,容易背負起3座大山,首先是語言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交往能力。上課感覺像“聽天書”一樣,課後又羞於向老師或同學請教,最終成績跟不上,甚至失去學習興趣。
  其次就是自我掌控的能力,包括財務、生活安排等方面。一些孩子初到海外完全陌生的環境,無依無靠,易產生迷惘、孤獨等情緒,很多生活問題接踵而至。
  這讓一些孩子喜歡抱團,尋找安全感;喜歡打游戲,逃避現實;自理能力差,晚上不想睡,早上不願起,功課沒法交;沒有人約束。
  這些10來歲的孩子正是尋找自己身份認同的時期,如果父母不在身邊,沒有給予恰當的支持。這讓他們感到沒有人在乎他們,獨自咀嚼著青春的殘酷。
  再次就是學術能力。對於這一點,呂崇偉認為,學習進度有快有慢,可能剛到澳洲有一點差距,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差距會縮小,中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不差。因此關鍵還是生活能力的問題。
  溝通渠道不暢 小留學生沮喪
  小留學生適應能力強,接受新鮮事物快,因此在中學階段出國留學有利於他們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,這也是許多家長送孩子留學的初衷。但由於年紀小、價值觀沒有完全建立,一些低齡留學生與大學生或者工作了幾年的“在職”留學生相比,需承受更大的文化衝擊。因此當孩子遇到各種問題時,溝通的方式和渠道非常重要。
  很多家長們認為,國外的老師教育方式更為合理和先進,會對孩子更加負責,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,這樣就能夠很好的培養孩子的思維、動手和獨立自理能力。
  小留學生赴澳之後,遇到學習或者是生活上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找老師。但是在中學的強化英語中心裡,其實會講華語、瞭解中國文化背景的老師並不多,甚至可以說是寥寥可數。
  一些小留學生英語不過關,不知如何與老師溝通。而一些本地老師,可能由於不瞭解華人的語言和文化等背景,也難以更好、更深層次地瞭解中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併為之解決。這狀況難免讓一些小留學生們感到沮喪或不知所措。
  呂崇偉認為,無論是在強化英語中心或中學,一名老師在面對這些留學生的教育問題時,具備同理心非常重要,這和具備外語教學資質同樣重要,站在小留學生的角度和位置上,客觀地去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和所遇到的困難,並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留學生,做到良好的溝通交流。
  如果老師缺乏同理心的話,則容易讓學生緊閉自己的心扉。這種情況下,教育當局應對老師進行必要的培訓,包括教學方法以及跨文化的理解等。
  呂崇偉介紹稱,正因為有種種小留學生在生活學習方面遇到各類問題,中學里都設有國際學生協調員(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ordinator ),就是希望能夠幫助這些留學生。
  家庭教育缺位背後的風險
  對於眾多家長而言,在面對“低齡留學熱”時保持“冷思考”必不可少。不少家長為孩子出國留學努力創造條件,卻易忽視兩大現實問題:一是孩子是否“被留學”?出國讀書是孩子還是家長的意願?一些孩子“被留學”,這讓他們的留學生涯自始至終打上不願意的底色。
 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位。一個剛剛告別小學階段的孩子隻身闖天涯,這時的他,心智尚未成熟、三觀尚未成型,青春叛逆期就在拐角處等候著。就孩子的成長成才而言,除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,家庭教育亦極其重要。
  對於小留學生來說,遇到問題想找父母傾訴,但父母遠在國內忙於工作,鞭長莫及。00後的小留學生的父母們,正值人生盛年,如果放棄國內如日中天的事業過來陪讀,無論是經濟社會地位還是心理落差,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。
  這種情況,再加上希望孩子提前適應西方教育環境,最終實現進入海外名校的夢想,還有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美好願望,於是家長們狠下心來,放手讓孩子單槍匹馬闖天下。
  “年齡太小,在孩子還沒有一個健康成熟穩定的‘三觀’之前,出國留學需慎之又慎。一切皆有可能,一切均有風險。”呂崇偉表示:“孩子年齡小自製力弱,一方面承受巨大的生活和學習壓力,另一方面遇到困難時缺乏必要、貼心的心理疏導,在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,一念之差也許就走上歪路,這種事情並不鮮見。青春期這一階段是心理髮展的黃金期,但也是脆弱期和危險期。這一時期父母的監管、陪伴、鼓勵和引導非常重要。”(李馨宇)  (原標題:澳洲中國低齡留學生的“幼”惑 幸福指數差別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k13ckdhd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